患者冯女士,41岁。患者患有多年的月经不调,多年功能性子宫出血,医院治疗,但效果不太理想,于是寻求中医治疗。 当时看患者舌质红,苔黄腻,脉沉弱。经详细的问诊又得知患者月经漏下不止,阴部烦热潮湿,胃痛,不能食凉,手足不温,倦怠乏力,口淡不渴。综合患者病情来看,我们看经血量多、阴部烦热潮湿辨为湿热,又根据倦怠乏力、脉沉弱辨为气虚,因胃痛、不能食凉辨为寒,又因口淡不渴、舌质红辨为寒热夹杂,以此辨为湿热阳虚证。病因找出来之后,于是给患者开出如下药方:血余炭、地榆炭、大黄,白术,桂枝,红参,干姜,黄连,黄芩,大枣,半夏,炙甘草等。方以泻心汤清热燥湿止血;以桂枝人参汤健脾益气,温阳止血;以半夏泻心汤平调寒热,健脾益气。七付药,水煎服,早中晚各一服,日一付。 患者服完药后第二次来诊时说经血漏下量减少,胃痛减轻。于是又在原方中加入黄柏以清下焦湿热,又七付,患者服完后说 经血漏下基本消除,阴部烦热潮湿好转,于是减去原方中的血余炭、地榆炭,又七付,胃痛基本消除,经血漏下止,手足温和较前明显好转。后又在原方基础上多次调方,患者前后共服药四十多付,诸证悉除。 桂枝人参汤,中医方剂名。出自《伤寒论》。具有和解表里之功效。主治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下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症见表里不解者。 本方证乃太阳表证未除,误用下法,损伤太阴脾土,脾阳伤而寒湿内生,部分表邪随之内陷,以致里寒伴表证。表证未除,故发热恶寒、头身疼痛;损伤脾阳,运化失职,升降反作,浊阴不降,壅塞胃脘,则心下痞硬;清阳不升,则见下利不止;气机阻滞,则腹痛;中焦虚寒,故见口不渴,舌淡苔白滑;脉浮虚乃外有表寒里有虚寒之征。本方证是里虚寒兼表不解之表里同病,但以太阴里虚寒为主,故治宜温里解表。本方由理中汤加桂枝组成,方中人参补脾益气,干姜温中散寒,白术健脾燥湿,甘草和中益虚,四味相合,共奏温中散寨止利之功;桂枝解太阳之表邪,并能助理中汤温中散寒。诸药相伍,共成温里解表之剂。 本方理中汤先煎、久煎,桂枝汤后下。理中汤先煎,使其发挥温中散寒、补益脾胃之作用;桂枝汤后下,使其气锐先行以解表。 古代运用:本方为治疗脾胃虚寒,复感风寒表证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兼发热恶寒,脉浮虚为辨证要点。 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等而有本方见证及胃溃疡、急慢性胃肠炎等属中阳不足者,兼表与否皆可用之。 若里寒重者,加附子以增温中散寒之功。 1、应用本方时,当注意方中剂量的比例,尤其是桂枝、甘草用量。桂枝于方中有表证则解肌散邪.若无表证则尽走里以温中散寒通阳,切不可固执桂枝于方中但解表证,当从具体应用中去揆度桂枝效用,只有这样,方可对桂枝人参汤疗脾胃虚寒证以阳虚为主者有正确的认识,方可有效地运用桂枝人参汤。 2、煎煮药物时,当后下桂枝,后下者,取其解表散邪,若治单一里证者,则不需后下;诸药同煎煮者,取其温中散寒补阳也。本方煎煮方法不同于一般方药煎煮,当煎后去滓再煎。再煎者,取方药醇和之性,使药物功用既能有效地驱邪,又能和协脾胃之气,以使病证除而脾胃之气复。 3、本方服用方法是白天2次,夜间服用1次,夜间服药者,顺应脾胃之气,促脾胃主时之气旺而病愈也。 本方需与黄连汤证相鉴别。两方皆有自汗、腹泻、心下痞硬等症,但有寒热虚实的不同。本方证属虚寒,故泻下物无恶臭且清稀,虽然有汗而恶风肢冷,患者精神萎靡,声低气馁;黄连汤证属寒热夹杂,故有腹痛腹胀、身热多汗、烦躁不安等。更重要的是两方证在舌质舌苔的区别也比较明显。凡热证舌红苔黄,寒证舌淡苔白,实证舌质坚老,虚证舌质胖嫩。故黄连汤证舌质红,而本方证多淡红。此外,本方证舌苔多白苔满布,而黄连汤证多为后半部白厚。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czzh.com/jbbfz/1487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