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湾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镇 【沙湾飘色】一名被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孩子看似腾空独,其实他是坐在一个精心设计的钢兜上。 近日,广东省建设厅、文化厅、文物考古研究所,广州市政协城建委、市文化局、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等单位的专家代表30多人深入番禺沙湾,对该镇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计划和开发利用进行调研,并召开了专题研讨会。 此次活动由广州市城市规划协会和番禺区沙湾镇人民政府共同组织。专家考察团一行前后考察了何氏大宗祠、安宁西街、三稔厅等具有传统文化特点的古建筑、古街巷和古镇区。沙湾镇位于广州市番禺区西南部,有着800多年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前后被广东省文化厅、国家文化部授与“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该地是广东音乐的发祥地,著名的广东音乐家“何氏三杰”都出自沙湾;沙湾飘色、沙坑醒狮等民间艺术也极其丰富。沙湾镇内至今还保存着大片基本完全的岭南特点古建筑群,其中以中心镇区安宁西街为核心的历史街区面积达7万平方米。这在经济较发达的珠江三角洲是少见的。其典型的岭南建筑特点,在国内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据悉,沙湾镇有关部门参照了其他地区的经验,已制定了一系列的计划保护措施。 目前,该镇已向国家建设部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镇。从权威人士处了解到,沙湾极有可能成为广州第一个全国历史文化名镇。 【气势恢宏】何氏大宗祠足足用时40年才建成。 ■民间艺术 飘色醒狮领风骚 沙湾飘色:3岁小儿腾空独立 依照百年来的习惯,沙湾飘色巡游是每一年农历的3月初三北帝诞时表演。至今,2002年10月1日那次最隆重的“出色”还为村民们津津乐道。当天大早,沙湾东、南、西、北四大村的“一竹三坊十三里”这17个有飘色表演传统的地方便热烈起来。全部巡游队伍连绵23千米,浩浩荡荡,鼓乐齐鸣;所到之处,观众水泄不通,看得如痴如醉。 说起制作飘色的工艺水平,村民德叔说这是其中的最大魅力所在。他告知,以东村的一板色“青云直上”为例,可见一条色梗铸造的难度和精致程度。从表面看,这板色的“屏”是一个站着的男童演员(实际是坐在一个钢兜里,用长裤遮挡着),男童右手前伸,抓着一张小椅子,上面是一个小梯子(仅十多厘米长),而连接椅子和梯子的竟是1只酒钟大的、活生生的小鸟,梯子上站着另一个两岁大的儿童演员(即“飘”)。这条色梗便要从色柜底板上,连接到屏的坐兜里,再从坐兜连到屏的手上,再从手上连到梯子,经过小鸟的翅膀下再连接到飘的坐兜上,支持着上面的儿童。可见,这条色梗有多细,钢度有多强,韧度有多大,伪装有多奇妙,构思又有多奇特。该镇有关负责人告知,沙湾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镇成功以后,将极可能弄一次飘色活动庆祝。 广东音乐:老少妇孺皆能唱曲 “错把宋室荒野树,认作唐宫柳。念故都俏江南,正值绿肥红瘦。”4月27日下午2时许,冯定娇在她家别墅二楼的“翠园乐社”低吟浅唱,包括在内的现场近10名听众无不拍手称赞。 早在10年前,冯定娇和丈夫韩继基就痴迷唱粤曲,两人在家里随着录相学唱。2000年初,基叔夫妇建了1幢别墅,两人花8万多元装修了家庭舞台,购置了乐器装备,还配置了经常使用的音响设备,在家里成立了“沙湾翠园乐社”。如今,乐社的成员已发展到30多人,年纪最大的50多岁,最小的才12岁。 【飞檐走壁】宝墨园等景观都具有浓厚的岭南建筑特点。 当地乐社的老艺人告知,沙湾是粤剧的发源地之一。清末民初,沙湾这块广东音乐故土培养了很多粤剧名伶,如勾鼻章、桂花芹、小生新、生鬼洪、何世杞(新马师曾的师父)等,在沙湾转上一圈,足够拉上一个戏班所有的角色,“广东音乐何氏三杰”就出自这里。如今在沙湾,老少妇孺,无不能哼上几句,“私伙局”给人们的业余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 沙坑醒狮:威风不亚于黄飞鸿 在珠三角一带,沙坑醒狮可谓久负盛名。村里从在校青少年学生到上点年纪的村民,轻易就能拿起个狮子头舞上一回。 据了解,沙坑村民基本上原来都是佛山南海人。1953年,因当地兴修机场,南海县沙堤乡上坑村部份村民由政府安排迁移至沙湾东村之东建村落户。南海是黄飞鸿的故乡,乡人爱习武舞狮,沙坑村民把这1传统带到了沙湾,并将其发扬光大,成立了龙狮团,现具有醒狮50多头,龙4条,在国际、国内各类大赛中夺奖无数,打造出一个响当当的“龙狮文化”品牌。1998年,沙坑村被广东省文化厅命名为“民族民间艺术之乡”,2000年5月,沙坑龙狮团被中国龙狮运动协会定为中国国家醒狮集训队。特别是沙坑女子舞龙队,一班三四十岁的阿婶阿姨,原来家里外一把手,在村妇委的指引下舞起了国际比赛规定的龙,甚么盘、游、翻、滚、缠、穿、腾、戏等技术动作一气呵成,还掌握了龙在运动中的形神意韵和高低快慢的起伏,直让人看得目不暇给大呼过瘾。还有每一年农历正月初八,沙坑村都会举行“沙坑醒狮生菜会”。 雕塑绝艺:壁画灰塑个个精彩 4月28日下午,江水一侧,宝墨园新大门石雕牌坊在夕阳下投下长长的影子。园中的砖雕影壁《百花吐艳百鸟和鸣》吸引了几位年轻人驻足观摩,旁边还有一块上海基尼斯颁发的“世界之最”牌匾。了解到,作者何世良还是1名30出头的匠人。沙湾文化站的何叔说,在这里壁画、泥塑、灰塑、雕刻和广绣等民间工艺在年轻人中基本上都得到了传承,这是最让老人们感到欣慰的事。 【古祠新用】沙湾镇西村一个有几百年历史的祠堂,如今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何叔告知,富裕的沙湾人对建筑十分讲求怎样治疗白癜风呢。清朝沙湾雕塑、壁画大家以黎文源最负盛名,他曾被召入京城装潢颐和园,封为“内廷供奉”之职,他的技艺后来传给了紫坭的杨瑞石和同村的黎普生兄弟。民国时,古坝村的韩作轩亦颇有名气。沙湾的雕塑,主要是砖雕、木雕和石雕,其技术之精深、内容之丰富,使用之普及,可以说闻名遐迩,早年的作品在沙湾至今仍举目皆是。 治疗白癜风权威医院>■古老景观 西街古庙传神韵 安宁西街:街如其名安逸悠闲 4月27日晚上10时30分,宁静的安宁西街上忽然喧嚣起来,两列自行车相向而过,中间的两部车在身旁一起撞翻在地。使人稍微有些惊讶的是,没有挥拳,没有吵闹,两人朗朗笑了几声,就各自从地上爬起,上车离去了。聊天、漫步、听广东音乐、相约第二天到江畔放风筝,在这条街上,时光恍如特别容易停滞,人与人关系简单而安逸。父辈就在这条街上卖云吞面、今年79岁的何汉老人说他至今睡觉几近都不关门,让新老朋友来去自若。一条街,没有改变的不仅是面貌,还有底蕴。 老人们告知,长度不过205米,让我们留连了全部晚上的安宁西街原来是古沙湾乡“安宁市”的西段,集中展现了岭南珠三角富裕乡村市街从前的样子。安宁市始建于宋、元之间,自明孝宗弘治年间()开始铺石建街,成为真正的市街,1791年又进行了重修。家里在老街上生活了三代人的何汉老人说,安宁西街上住户与店铺混合,自明朝以后逐步构成古民居群落。南北共有古巷14条之多,巷内有很多住户,大多是沙湾望族子孙的庭院。倘佯在古街上,随处可见砖雕、灰雕和屋顶镬耳的留痕。 三稔厅:方寸之地孕育粤曲 安宁西街一间古祠堂外200米处,就是早年在广东音乐史上留下重重一笔的著名“私伙局”――三稔厅。其厅内梁阁下共有30余幅壁画,其中多是以“何氏三杰”所作名曲为意境绘成的画,何柳堂的《赛龙夺锦》、《雨打芭蕉》、《鸟惊喧》、《渔樵问答》,何与年的《月影寒梅》,何少霞的《陌头柳色》。老人们感慨说,三稔厅不过方寸之地,但对广东音乐发展的影响却非常深远,早年是“私伙局”中较有影响的3家之一。如今在沙湾,老老少少还是喜欢顺口哼上几句粤曲或广东音乐小调,口拙者则未免要被人笑话“忘本”。 留耕堂:望族祠堂古镇意味 沙湾望族主要是何氏一家,始建于元代(公元1275年)的这间何氏祠堂如今也是沙湾的重要1景。留耕堂由青砖、石、木、蚝壳构成,村民坚叔感慨地说,从公元1275年开始,这个祠堂足足用时40年才建成。沙湾镇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说,留耕堂可谓广州地区年代久远、布局严谨、范围宏大、造工精致、轩敞雄伟、格调高雅的岭南古建筑,清朝最后一次重修比广州陈家祠还早170年。 宝墨园:包公文化绵延不绝 位于沙湾镇西端紫坭村的宝墨园集清宫文化、岭南园艺、岭南古建筑、珠三角水乡特点和古今艺术精品于一体。走在园中,有关包公的清官文化气味扑面而来。据传,早在嘉庆年间,紫坭河边浮来一块木头,有人捞来一看,原来是包公的神像,村人对包拯的清廉坚毅十分敬佩,即供奉起来,并在村内筹款建成包公庙,题名“名相府”。后来,更在庙旁建“恩赐亭”,利用香火节余周济清贫,与包公庙相呼应。 了解到,宝墨园建于清末明初,毁于20世纪50年代,1995年重建,用时8载,由当时占地仅3亩扩展到160多亩。发现,1道经特别处理的活水围绕各主要建筑,兜兜转转,肥美锦鲤成群嬉戏争食,使全部园林显得格外生动活泼,仿制于实物的三十多座石拱桥横跨澄湖流水之上,使人倍感亲切。据悉,景点设置除突出包公文化主题外,还有许多岭南文化的内容,建筑物的装潢也大量地运用了绘画、砖雕、石雕、灰塑、泥塑等手法,使其散发出浓郁的南粤文化气味。 鳌山古庙:古庙群落最具特点 4月28日傍晚,几位老太手持抹布,在社稷神庙中轻手轻脚地擦拭香灰尘土。这样的工作她们已坚持了许多年,没有报酬,没有规定的工作时间,但她们日复一日地来,恍如为了一个必须完成的神圣使命。 鳌山古建筑群位于沙湾镇三善村鳌山脚,由报恩祠、鳌山古庙、社稷神庙、先师古庙、神龙古庙、观音庙等组成,是一座别具特色的古庙群,属清朝建筑,保存完好。看到,其中的先师古庙俗称“鲁班庙”,有许多鲁班手握规、矩、斧、尺的塑像,反应当地村民多从事建筑行业。其它建筑亦各具特色,整座建筑布局极有岭南地方色采,其中的壁画艺术,无论是花鸟、山水还是人物画都栩栩如生,竹苞松茂。 ■文化名人 看龙舟比赛谱广东名曲 何柳堂,年,字与香,号柳堂,沙湾北村人。出生于一个音乐世家,幼年时在祖父何博众的教育指点下,学会演奏琵琶,其后,同其亲属何与年、何少霞均成为著名音乐、作曲家。 他深入生活,屡次观看龙舟比赛,反复揣摩,4易其稿,创作了《赛龙夺锦》1曲,把刚劲、浑厚、亢奋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感染力十分强烈,体现了中华民族生气勃勃,具有非常强大生命力的精神。《赛龙夺锦》1曲,现已成为全国名曲,是广东音乐的代表作。何柳堂创作的名曲还有《金盘捞月》、《饿马摇铃》、《七星伴月》等,他晚年仍常为人们演奏。何柳堂是广东音乐的改革者和开创者,他晚年清贫,患了肺病,久治无效在乡去世。 ■政府声音 人与文化应和谐相处 沙湾镇镇委书记梁桂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作为广州地区较富裕的镇,沙湾人在推动中心镇经济和社会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同时,应当和自己身旁的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和谐相处,谋求全面发展。首先是应有意识地尊重这些源自民间的珍宝,让它们融入自己的生活,乃至是迷恋它们。其次应当认识到这些文物、民间艺术都是巨大的财富,并积极配合政府部门的保护、开发工作和创建文化强镇,不断提高沙湾的底蕴和价值,增进第三产业等的发展。另外还要进一步宣扬这些文化遗产,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激起游子们的自豪感。(冯怡驹)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czzh.com/jbzl/87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