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员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www.sybbs.cc/shishang/1180.html 原标题:20岁大学男生玩“剧本杀”走火入魔!以为自己是剧中角色半夜大喊大叫 20岁大学男生小刘,被家人紧急送医院心身科主任李晓一主任医师的门诊。小刘母亲哭着对李主任说:“我儿子最近玩剧本杀快走火入魔了,医生你快救救他吧。” 在与小刘深度交流后,李主任得知,小刘原本是一个不爱社交的人,性格内向但很聪明,对在读专业不大满意。在朋友介绍下,他玩起了剧本杀,一开始结识了不少新朋友,可后来学也不想上了,天天就想着玩游戏,导致整天精神萎靡,半夜甚至还会大喊大叫,以为自己是剧里的角色。最终,小刘被诊断为“重度游戏成瘾”。 经常玩游戏=游戏成瘾吗? 需要精神科医生详细评估和诊断 剧本杀,近些年的新兴游戏,以剧本的形式虚拟出一个案情故事,让玩家在故事中扮演不同角色,以语言、表情、肢体动作等来展现人物特点,并通过层层推理找出“真凶”和真相。由于剧本杀具有极强的故事性和场景性,吸引了不少年轻人。 然而,没想到的是,真有人玩剧本杀玩成了“游戏成瘾”。 医院临床心理科汤路瀚副主任心理治疗师指出,“临床中,我们遇到的游戏成瘾来访者多以男性青少年为主,即家长常说的‘网瘾’现象。是否达到游戏成瘾的诊断,需要精神科医生详细的评估和诊断。” 汤路瀚说,根据WTO发布的第十一版《国际疾病分类》(ICD-11),游戏成瘾又被称为“游戏障碍”,是指一种持续或反复地使用电子或视频游戏的行为模式,表现为游戏行为失控,游戏成为生活中优先行为,不顾不良后果继续游戏行为,并持续较长时间,属于精神疾病的范畴。 经常玩游戏属于游戏成瘾吗?汤路瀚介绍,判断“游戏成瘾”须符合三个核心特征—— 1.对玩游戏的控制受损,比如对游戏行为的开始、频率、时长、结束、场合等失去控制; 2.增加游戏的优先权,使游戏的重要程度高于其他生活兴趣和日常活动,如睡眠、进食、做作业、上班等; 3.尽管已经因游戏产生了负面影响,但游戏行为仍在继续甚至升级。行为模式具有足够的严重性,导致个人、家庭、社会、教育、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领域的重大损害。 做梦全是坦克!大学时沉迷电脑游戏 心身科医生是怎么戒掉游戏瘾的? 同样是玩剧本杀,为什么有人能节制游戏,有人却无法控制而发生“成瘾”行为? 医院心身科马永春副主任医师分析,由于所处年龄阶段的关系,年轻人对新生事物往往有更多好奇,更愿意参与尝试。同时,剧本杀自带的体验属性,会带来强烈的体验感和新奇性,容易吸引到部分年轻人。但是,其中一部分自控力差、追求过度体验者就容易发生成瘾行为。 “说到底,剧本杀的本质是游戏,只要是游戏就可能带来成瘾问题,这与青少年过量喝奶茶、喝可乐带来过度兴奋失眠等问题是同一个道理。其本质上是自我管理能力的欠缺和控制力的下降。” 马永春坦言,游戏成瘾的患者和本身性格有很大关系,性格缺陷或性格易产生偏差的;意志相对薄弱的;容易产生紧张焦虑和冲动情绪的人往往更易“中招”。 “玩游戏的人有千千万万,适当游戏,对于缓解日常工作的压力和现代生活的紧张有一定作用。大多数人一旦发现过度游戏牺牲了正常生活,与现实生活发生了冲突,会克制并较快回归现实。” 马永春说,自己念大学时曾迷过当时很流行的一款电脑游戏《红色警戒》。这款游戏类似于坦克大战,有段时间他熬夜玩,结果连做梦也全是坦克。因为睡眠不够,白天还呈现出疲劳状态,影响了正常学习生活。 “身体和大脑给我的反馈是应该终止这样的糟糕状态。”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后,马永春立刻终止了这种无节制的打游戏状态,偶尔想玩也只是有节制地玩一玩。 马永春说,如果是性格有缺陷或有偏差的人,即便大脑得到了这样的糟糕反馈,依然会放弃正常生活沉溺于游戏,逃避他在现实中真正的身份和责任,甚至深度代入游戏中的人物。 “可以说,游戏成瘾是自我放纵过度后的必然结果。部分游戏成瘾的患者,大脑额叶功能已经出现一些损伤,且有科学研究表明,长期沉迷游戏会改变大脑结构。” 游戏成瘾的自然病程有多长? 目前不同研究之间的结论差别较大 汤路瀚副主任心理治疗师说,游戏成瘾属于行为成瘾,与物质成瘾有诸多相似之处。有研究者将游戏成瘾者玩游戏时间越来越长、在游戏上花费金钱越来越多等类比于物质成瘾的耐受性增加;将停止游戏后产生的易激惹、抑郁、冲动等情绪及行为反应类比于物质成瘾的戒断反应。 游戏成瘾者主观上感知到对游戏的渴求,可能难以区分游戏中的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因此会导致躯体问题、精神行为问题及社会功能损害。 躯体问题包括睡眠不足、昼夜节律紊乱、营养不良、胃溃疡、癫痫发作等,严重者可因久坐形成下肢静脉栓塞,甚至引发肺栓塞而猝死;精神行为问题包括易怒、焦虑、攻击言行、抑郁、负罪感等;社会功能损害包括拒绝上学和社交活动、家庭冲突增多、重要关系丧失、学业成就或职业绩效受损等。 另外,游戏成瘾常与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睡眠障碍、人格障碍、社交恐怖症等其他精神障碍共病。 “游戏成瘾的自然病程尚未得到清晰认识,不同研究之间的结论差别较大。有研究报告指出,84%的患者在2年后的追踪调查中依然处于病理性状态;但也有一些研究提出,仅26.5%患者在2年之后随访中依然有游戏相关问题,在5年追踪中症状严重程度会发生中等程度的下降等。”汤路瀚说。 “入戏”越深往往被催眠得越深 孙俪、梁朝伟等演员 是如何从角色中抽离出来的? 与普通电子游戏相比,剧本杀有个特性,即需要真人扮演角色,玩家与角色融为一体,增强玩家的沉浸式体验。开局后,不管是陌生人还是老朋友,进入情节就要开始呈现各种关系和互动。 “对容易接受暗示的人来说,他们可以迅速酝酿情绪代入角色,加上特定的环境设置更容易沉浸其中,在短时间内接触和处理各种信息并作决策,体验不同人生的悲欢离合。剧本杀体验过程其实类似于催眠。”马永春副主任医师表示,二者都呈现出与现实相反的状态。参与者在游戏中越投入,走入越深,被“催眠”得也越深。在催眠状态,人能打破自己结构化的思考模式,尝试自己心理结构的另一种工作方式。 “游戏结束后,普通人确实需要一点时间来抽离‘角色’。但若一直沉迷其中,反复透支情感,对于本人精力和心理状态是一种损耗,反过来影响日常生活和正常的人际交往。” 马永春说:“日常我们也会看到个别演员在电影或电视剧杀青后,依然深受角色影响,出现相关的情绪问题。” 比如,孙俪曾因《甄嬛传》备受
|